国际关系学院涉侨研究数十载,基地智库“一把抓”

时间:2019-06-12 15:53:11  来源:未知  作者:穗华口腔医院  阅读量:315

导读

我校的涉侨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与东南亚研究一起,伴随着学校的兴盛变迁。1981年,中国大陆早开展华侨华人研究的华侨研究所在我校正式成立,著名中外关......

  我校的涉侨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与东南亚研究一起,伴随着学校的兴盛变迁。1981年,中国大陆早开展华侨华人研究的华侨研究所在我校正式成立,著名中外关系史研究专家朱杰勤教授任首任所长。

  在30多年的发展中,我校华侨华人研究方向不断凝练,研究实力不断提升,办学规模不断壮大。2000年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6年学校校庆之时,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2011年学校为进一步加强华侨华人研究的团队实力和向国际化学术研究重镇迈进,华侨华人研究院与东南研究所/国际关系学系合并成立“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学校专门投入1000万资金,建设华侨华人研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致力于“大华侨华人研究格局”的培育。

  2015年,我校顺利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行列,“华侨华人与国际问题研究”被纳入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学科组团,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机遇。结合中国和平发展以及中国在世界中日益增长的影响的大背景,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智库建设,打造中国具权威的涉侨智库平台,服务国家对外战略。

  谏言与服务:设基地 建智库 致力侨务研究

  1984年国务院批准了暨南大学专门史(中外关系史)学科点的博士学位授予权,朱杰勤担任专门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并开始招收和培养华侨史方向博士研究生,华侨研究所亦更名为华侨华人研究所。国侨办原政策研究司司长、汕头市原副市长、西安交通大学原副校长、华侨大学原校长丘进教授就是朱先生培养的首位博士。

  从1996年“211工程”实施开始,我校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而“华侨华人与中外关系研究”被“211”工程1-3期先后列为重点项目,资金的支持和师资力量的逐步雄厚,使得学校的“侨研”特色日益形成。从改革开放后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来看,学校大力推动的华侨华人研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2000年,我校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侨华人研究),通过“课题招标,广纳贤才”,多学科和国际视野下的华侨华人前沿研究在这里逐个产生。

  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成立后,先后设基地、建智库、引人才、创团队、搞科研,获得了一批具有很高学术含量的科研项目和成果,逐步成为国家侨务政策的重要智囊,为服务社会、推进侨务工作做出了长足贡献。

  “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国家需要越来越多的涉外与国际问题的知识与理论支持,智库成为国家的重大需求。如何利用学术研究的优势,影响公共决策和影响公共舆论,是智库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是国家发展的大势所在,所以我们需要顺势而行。我们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团队中,专门单列了一个智库建设团队,旨在探索领域新的机制来组织学院内外的科研力量加入其中。”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张振江说,国关院的涉侨智库是以高标准和为侨服务为原则的,这个智库所包括的专家学者在国家侨务问题上建言献策,切实地为国家的侨务工作和海内外侨胞解决了很多问题。

  “在我们做沿边侨情问题的调研时,发现了不少问题,如侨胞出入境检查管理方面还存在改进的空间等,随后我们撰写报告,引起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一些政策得到调整,情况有所改善。这些虽然不能说完全是我们的功劳,但智库在其中确实能发挥很多作用。”张振江这样说道。

  如何建好智库,更大程度上发挥智囊团的作用,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党委书记陈斌认为,正像老师们所言,智库建设要能够贴近国家急需和地方急需,并开拓成果送达的渠道。

  2006年华侨华人研究院成立之时,学校聘请到国务院侨办原副主任、时任全国政协常委刘泽彭同志出任首任院长和基地主任,用学院老师的话说,“在华侨华人研究院发展关键的时刻,在刘主任带领下华侨华人研究抓住了几个关键机遇。一是基地建设得得加强,顺利通过教育部基地评估检查;二是刘主任作为首席专家领衔申报的201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华侨华人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研究”获得立项,这是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为数不多的涉侨选题,拿到这个项目在一定意义上不仅是对我校学科实力的认可,也是我校社会科学研究近年来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其意义不言而喻;三是刘主任等专家和领导同志担任首席专家申报的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获得中宣部和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这一项目,使得华侨华人研究为国家涉侨战略服务上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时任院长刘泽彭同志与胡军校长等领导在研究院会议中)

  2014年由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行,在华侨华人研究院基础上,又成立了21世纪丝绸之路研究院。“习总书记说要加强‘一带一路’空间内的华侨华人研究,我想‘一带一路’研究的第一站就是东南亚,也正是我们的研究强项,所以这个我们势在必得。”张振江说,“后来我们承担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委托课题《加强广东与东盟经贸合作》及其他重大项目。为国家侨务工作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诸多服务。

  近年,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获批涉侨重大重点课题经费超过1000万。同时,由学院牵头撰写或主编的《世界侨情报告》、《南海地区形势报告》及《世界华侨华人研究文库》等系列出版物已经成为各级侨务部门的必读书。其中《世界侨情报告》是我校的标志性成果,每年出版一本,得到了侨办领导的重视。另外,我校旨在反映全球华侨华人研究前沿成果的“世界华侨华人研究文库”自2012年以来已经出版了20多本,计划在今后继续推出。

  近年来学院向国务院侨办等政府部门提交了百余篇重要的研究报告,其中绝大多数被不同级别的政府采纳,实现了为政府决策服务的目的。同时学院还积极开展侨务干部培训,近几年已经举办五期全国侨务干部培训会,培训了千名左右地方侨务干部。这些举措让我院在服务社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国侨办领导和支持下,我们还在筹备成立‘中国华侨华人研究会’,这将是个国家的一级学会,将为我们更好地服务涉侨研究提供高层次的平台。”张振江说。

  开放与协作:引人才 建团队 破除学科发展瓶颈

  学科建设是学院的核心任务之一,目标是在下一轮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冲击排名的前10%。张振江坦言:“是压力也是动力”。

  围绕实现这一目标,张振江说存在两方面的瓶颈:“一个是结构型瓶颈。华侨华人研究和东南亚研究都是我们的特色研究方向,但二者并不是教育部学科名录中的学科,需按政治学一级学科进行评估。但政治学的传统和优势也只是政治学学科下的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我们本科的国际政治专业和研究生的国际关系在全国很强,有些排名显示我们一直在前十名,但目前按照政治学一级学科的评估给我们带来不少挑战:如何兼顾专攻特色与学科完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至于另外一个瓶颈,张振江说:“与上述的问题相关,国际关系领域的一些硬性指标比较缺乏,诸如高端人才、高水平奖项以及高级别的论文等。”

  为了破除学科发展的两大瓶颈,张振江说,一方面继续需要学校的统筹规划与战略选择和定位;另一方面我们利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契机,花大力气去做的就是学科团队建设,我们的团队组织比较精细,希望可以整合凝练每位教研人员的的研究强项,根据政治学一级学科的内容,结合我们的国际关系、华侨华人以及东南亚研究特色,组成了七个不同的学术团队,一个是智库建设,另外六个包括华侨华人、东南亚研究、南海问题等、西方政治思想等。“每位老师擅长哪个研究方向就加入哪个团队,通过团队的合作与分享,把个人研究与团队成果发挥到大化。”

  同时学院还坚持要有开放的意识和精神去做研究和寻求人才引进和学科发展。华侨华人研究院原执行院长曹云华说:“长期以来,华侨华人研究一直依附于历史学,这种状况极大地束缚了她的发展。历史的研究无法满足国家对外开放和走向世界的现实需求,无法解决海外华侨华人面对的各种现实问题。华侨华人研究是综合的、跨学科的研究。它需要各学科通力合作,发挥我校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使学校华侨华人研究成为全中国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乃至世界华侨华人研究的中心。”

  在国际合作方面,2013年,基地向全球学者发布了两个招标课题——《华人高技术移民研究》和《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研究》,两个项目分别由洛杉矶加州大学周敏教授和台湾青云科技大学侍建宇教授中标,这开创了国内外高校,研究人员协同创新的国际合作模式。

  学院还聘请海内外华侨华人研究的领军人物及有重要影响的专家学者当客座教授。目前,学院已经聘请厦门大学的李明欢教授为特聘教授,同时邀请了一批国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刘宏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王灵智教授,洛杉矶分校周敏教授等,他们定期或不定期来我校开展学术论坛和讲座,使硕士、博士、博士后能够分享学界领军人物的科研前沿成果,培养其国际视野。近5年,华侨华人研究院已经聘请了海内外著名教授30多人,在人才培养和开放上下足了功夫。

  小而精:培养优质的实践创新人才

  在谈到学院人才培养特点,国际政治系主任李皖南一言以蔽之就是“小而精”。“我们的学生数量少,相应的支持经费少,但我们的优势在于师资力量强,基本上个个老师既能教学又能搞科研,每个老师都有足够的精力负责四到五个学生。我们的生师比约为5:1,明显优于全国的18:1。”

  “对于本科生,我们将他们当研究生培养,以小班上课形式,优化课程体系,结合学校的‘三三三本科教学治理体系’,即教师、课程、学生,形成三位一体的局面。抓教师核心团队,因为教师是给学生上课的;抓核心课程建设,因为课程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好学生培养,因为这是一切的关键。本科教学巡视专家组来我们院巡视的时候看了我们的本科生论文,说我们的本科生论文是有影响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写得出来的。”李皖南说。

  另外学院也在积极探寻本科教学模式改革,积极鼓励参与国内外交换生项目学习,每年都有到美国、日本、韩国、菲律宾、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交往的项目,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还与多所大学签订有每年互派本科生交流学习项目,力争将国际政治专业作为培养国际关系领域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平台,培养更多熟悉国际事务的后备人才。

  学术交流方面,为了给学生提供国际化教育的机会,每年邀请大量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我院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活动,先后创办“天下论坛”、“侨务论坛”、“粤港澳地区高校国际关系学生论坛”等平台,提升了学生的学术兴趣与涵养。

(王赓武教授来院参会)

  学生在校内外也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一位来自茂名的贫困生,曾经休学半年做项目自组创业,他说目前已经获得100万的风投,计划在做好血液的同时,将项目做得更好。

(版权归穗华口腔医院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穗华口腔医院 http://www.62266666.com)

院区分院 · 看牙更方便

  • 天河院区

  • 荔湾院区

  • 海珠中大院区

  • 白云梅花园院区

  • 海珠宝岗院区

  • 黄埔院区

  • 越秀院区

  • 荔湾中山八院区

  • 东圃院区

  • 番禺万博院区

  • 花都院区

  • 敬请期待...

穗华品牌

  • 天河院区
  • 荔湾院区
  • 海珠中大院区
  • 白云梅花园院区
  • 海珠宝岗院区
  • 黄埔院区
  • 越秀院区
  • 荔湾中山八院区
  • 东圃院区
  • 番禺万博院区
  • 花都院区

穗华口腔医院是拥有百年人文底蕴的暨南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临床教学医院,是集口腔诊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现代化口腔综合医院。

全国咨询热线

020-62266666

工作时间(全年无休)

8:30~18:00

天河院区地址:

天河区黄埔大道西413号(石牌第二个牌坊旁)

荔湾院区地址:

荔湾区六二三路沙基东约7-9号(6号线、8号线文化公园站E出口处)

海珠中大院区地址:

海珠区新港西路77号潮达新港城二楼

白云梅花园院区地址:

白云区广州大道北1421号(圣地大厦6楼)

海珠宝岗院区地址:

海珠区宝岗大道183号(海珠区社保管理中心旁)

黄埔院区地址:

黄埔区黄埔东路298号惠润广场4楼402

越秀院区地址:

越秀区建设六马路3-7号(一建大厦2楼)

荔湾中山八院区地址:

荔湾区中山八路43-11首层(石路基公交站旁)

东圃院区地址:

天河区中山大道433号锦达信广场3楼(近BRT东圃镇站)

番禺万博院区:

番禺区汉溪大道386号万达广场综合楼1A门4楼4007 (7号线南村万博站B出口)

花都院区:

广州市花都区曙光路82号(建设银行旁)

在线预约

姓名:
性别:
电话:
科室:
时间:

预约规则:
1、工作人员将在一个工作日联系您,请您手机保持畅通;
2、预约我院专家门诊须提前2个工作日。
26在线客服
省钱看牙
医保入口
查找专家
就医指南
定点看牙
天河院区:天河区黄埔大道西413号(石牌第二个牌坊旁)
荔湾院区:荔湾区六二三路沙基东约7-9号(地铁文化公园站E出口)
海珠中大院区:海珠区新港西路77号潮达新港城二楼
白云梅花园院区:白云区广州大道北1421号(圣地大厦6楼)
海珠宝岗院区:海珠区宝岗大道183号(海珠区社保管理中心旁)
黄埔院区:黄埔区黄埔东路298号惠润广场4楼402
越秀院区:越秀区建设六马路3-7号(一建大厦2楼)
荔湾中山八院区:荔湾区中山八路43-11首层(石路基公交站旁)
东圃院区:天河区中山大道433号锦达信广场3楼(近BRT东圃镇站)
番禺万博院区:番禺区汉溪大道386号万达广场综合楼1A门4楼4007
花都院区:广州市花都区曙光路82号(建设银行旁)
*本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疗及医疗依据;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可发送邮件联系删除。

门诊时间:8:30-18:00(节假日不休)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7880号

备案号:粤ICP备15046903号 
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文号:粤(A)广(2023)第376号
版权:广州穗华口腔医院